一文读懂线粒体自噬!
栏目:专题    日期:2025-09-09    来源:admin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细胞通过“自噬”的机制,选择性地清除掉受损或功能失常的线粒体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细胞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当工厂(细胞)里的某个机器(线粒体)老化、损坏或不再需要时,质检员会给它贴上“报废”标签,然后回收车会将其运往回收中心(溶酶体)进行拆解和再利用。



为什么需要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产生能量(ATP),同时还参与调节细胞代谢、钙稳态和细胞凋亡等关键过程。然而,线粒体在能量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副产品——活性氧(ROS),这些物质会损伤线粒体自身的DNA和蛋白质。

如果一个受损的线粒体不被及时清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 能量生产下降:效率低下,影响细胞功能。

  • ROS大量产生:受损线粒体会泄漏更多ROS,进一步氧化损伤细胞内的其他成分,如蛋白质、脂质和DNA,加速细胞衰老。

  • 诱发细胞凋亡:严重的线粒体损伤会释放促凋亡因子,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

  • 与疾病相关:线粒体自噬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乃至衰老过程本身都密切相关。

因此,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对于维持细胞健康、能量稳态和整体生存至关重要。



线粒体自噬是如何发生的?

线粒体自噬的核心是“标记”受损线粒体,并将其“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主要有泛素依赖型受体依赖型两条经典通路:

a) PINK1-Parkin 通路(泛素依赖型,研究最深入的通路)

这条通路是清除严重受损线粒体的主要方式,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

  1. 线粒体受损:当线粒体膜电位(ΔΨm)下降时(这是功能失常的关键标志),其膜上的通道会关闭。

  2. PINK1 稳定:在健康线粒体上,PINK1蛋白会被快速剪切并降解。但在受损线粒体上,由于膜电位丧失,PINK1得以稳定并积累在线粒体外膜上。

  3. 招募 Parkin:积累的PINK1会磷酸化(激活)泛素(Ubiquitin)和E3泛素连接酶Parkin,并将其从细胞质招募到受损线粒体上。

  4. 泛素化标记:被激活的Parkin会给受损线粒体外膜上的大量蛋白质“贴上”泛素标签(泛素化)。这些泛素链就像一个个“吃掉我”的信号旗。

  5. 自噬体包裹:细胞质中的自噬受体蛋白(如OPTN, NDP52)能同时识别这些泛素标签和自噬体膜上的LC3蛋白,从而像桥梁一样将受损的线粒体拉进正在形成的自噬体(Autophagosome)中。

  6. 降解与回收:自噬体与溶酶体(Lysosome)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其中的酸性水解酶将线粒体降解,分解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等基本元件被细胞回收利用。




图片

图1.PINK1-Parkin‐mediated mitophagy

图片来源:10.1038/s41392-023-01503-7


b) 受体介导的通路(不依赖Parkin)

一些线粒体外膜蛋白本身就可以作为自噬受体,直接与LC3结合,介导线粒体自噬。这些受体通常会在特定应激条件下被激活。最重要的两个是:

  • BNIP3 和 NIX:这些受体在缺氧条件下被 HIF-1α 转录上调,主要在红细胞成熟、缺氧(低氧)等过程中被诱导表达,用于清除线粒体。

  • FUNDC1:主要感知低氧压力,其活性受磷酸化调控,去磷酸化后能更好地与LC3结合,启动线粒体自噬。




图片

图2.PINK1-Parkin-independent mitophagy.

图片来源:10.1038/s41392-023-01503-7


其他调控通路

  • AMPK 通路:能量缺乏时激活 AMPK,促进线粒体自噬

  • mTOR 通路:营养充足时抑制自噬,抑制 mTOR(如雷帕霉素处理)可诱导线粒体自噬

  • SIRT1/PGC-1α 通路:通过去乙酰化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与自噬的平衡

  • cGAS-STING 通路:线粒体损伤释放 mtDNA,激活 cGAS-STING,诱导炎症反应,间接影响线粒体自噬。


如何检测与研究线粒体自噬?




图片


图3.线粒体自噬研究方案总览


一、 现象与通量检测

1. Western 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

  • 检测指标:

线粒体蛋白的降解: 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如TOM20TIM23COX IV)的丰度。发生有效的线粒体自噬时,这些蛋白的含量会显著下降。

自噬体标记蛋白的转换: 检测LC3。LC3-I(胞质形式)会脂化为LC3-II(自噬体膜形式)。LC3-II的含量与自噬体的数量成正比。线粒体自噬发生时,LC3-II水平通常会升高。

关键蛋白的活化: 检测PINK1的稳定和积累(分子量约63kDa),以及Parkin向线粒体的招募(可通过线粒体组分分离后检测Parkin含量)。

2.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与共聚焦显微镜

  • 检测指标:

线粒体(Mitochondria):抗TOM20, ATP5A, 或使用染料如MitoTracker

自噬体(Autophagosome): 抗LC3抗体。

如果观察到线粒体结构与LC3斑点(puncta)清晰地共定位(黄色斑点),这就是线粒体被自噬体吞噬的直接视觉证据。


二、 机制与动态性检测

3. 线粒体自噬特异性报告系统 —— mt-Keima

  • 原理:Keima是一种对pH值敏感的荧光蛋白,其激发光谱会随pH变化而改变,在中性环境下(pH 7.4),短波长激发光(440 nm)占主导,呈现绿色荧光;在酸性环境下(pH 5.0以下),长波长激发光(586 nm)占主导,呈现红色荧光。

在线粒体的生理pH值(pH 8.0),主要激发波长较短。在线粒体自噬后,mt-Keima进入酸性溶酶体(pH 4.5),会逐渐转变为较长波长的激发光,形成明显的荧光比率变化。从而实现线粒体自噬过程可视化

4.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 应用示例: 验证Parkin是否介导了泛素化。用抗泛素(Ub)抗体下拉蛋白复合物,然后用抗线粒体蛋白(如TOM20)的抗体进行检测,如果泛素化水平升高,说明线粒体被泛素标记。同样,可以验证自噬受体(如OPTN)是否与泛素链和LC3结合。

5.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y)

  • 识别特征:寻找被双层或多层膜结构包裹的、内部具有线粒体嵴结构的细胞器。这些就是包裹了线粒体的自噬体(mito-autophagosomes)或自噬溶酶体(mito-autolysosomes)。


三、 功能性验证

6. 线粒体功能检测

  • 线粒体膜电位(ΔΨm):使用染料如JC-1TMRE。健康的线粒体膜电位高,染料会聚集(JC-1形成红色聚集体;TMRE荧光强)。发生线粒体自噬时,通常会先清除膜电位丧失的线粒体,因此整体群体的平均膜电位可能会升高。

  • 活性氧(ROS)水平:使用染料如MitoSOX(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成功的线粒体自噬清除了受损线粒体,应导致细胞总ROS水平下降。

7. 遗传与药理学干预

  • 基因敲低/敲除(KD/KO):利用siRNA, shRNA或CRISPR-Cas9技术敲低/敲除线粒体自噬关键基因(如PINK1ParkinOPTNNDP52FUNDC1等),然后观察上述检测指标(如线粒体清除、LC3共定位)是否被阻断。

  • 基因过表达(OE):过表达Parkin或FUNDC1等,看是否能诱导线粒体自噬

  • 诱导剂和抑制剂:

诱导剂: CCCP/FCCP(线粒体解偶联剂,强烈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丧失,从而激活PINK1-Parkin通路);缺氧(激活FUNDC1通路)。

抑制剂:Bafilomycin A1(抑制溶酶体V-ATPase,阻断自噬流末端降解);3-MA(抑制自噬体形成)。



研究案例分享

Activation of mitophagy improves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diabetic mice with recurrent non-severe hypoglycemia》一文中,探讨了在糖尿病背景下,反复低血糖是否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自噬导致认知障碍,并验证激活线粒体自噬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实验方法:

认知功能检测:Morris水迷宫(MWM)测试。

线粒体功能检测:膜电位(JC-1)、ROS(MitoSOX)、呼吸功能(Seahorse)、ATP含量、COX IV活性等。

线粒体自噬检测:WB检测PINK1、Parkin、LC3II、Beclin-1等;

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LC3与TOM20);电镜观察自噬体。

细胞活力与凋亡:CCK-8、Hoechst染色、Annexin V检测。


实验结果:

1. RH抑制海马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DH组(糖尿病+RH)小鼠海马中LC3IIBeclin-1PINK1表达下降,LC3TOM20共定位减少。

HR组(高葡萄糖+反复低葡萄糖)星形胶质细胞中PINK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自噬相关蛋白也降低。


2. 激活线粒体自噬改善线粒体功能:

  • 使用雷帕霉素(RAPA)过表达PINK1可:
    • 提高线粒体膜电位;
    • 降低ROS水平;
    • 增强呼吸功能(OCR、ATP产量);
    • 改善线粒体形态;
    • 减少细胞凋亡,提高细胞活力。

3. 激活线粒体自噬改善认知功能:

  • DH+RAPA组小鼠在MWM测试中表现更好(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

  • 海马线粒体功能(COX IV活性、ATP、SOD、MDA)也得到改善。

4. 抑制线粒体自噬(3-MA)则加重损伤。


机制示意图

高葡萄糖 + 反复低葡萄糖

PINK1表达下降 → 线粒体自噬启动障碍

自噬体形成减少 → 受损线粒体积累

线粒体功能障碍 → 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受损

神经元支持能力下降 → 认知障碍


文章结论:

反复非严重性低血糖通过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
激活线粒体自噬(如使用雷帕霉素或过表达PINK1)可改善线粒体功能、星形胶质细胞活力及小鼠认知功能。
该研究为糖尿病相关低血糖性认知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推荐工具

还在为繁琐的线粒体提取烦恼吗?Invent线粒体分离试剂盒,利用创新的离心管柱技术,配合温和高效的缓冲液,无需超速离心,1小时即可从细胞或组织中分离出完整性高、活性优异的线粒体,纯度与稳定性双双达标。

无论是代谢研究、细胞凋亡探索,还是疾病机制解析,Invent线粒体分离试剂盒均能提供可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操作简捷,省时省力,大幅提升实验可重复性,让您更专注于科学发现本身。(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Minute™ 哺乳动物细胞/组织线粒体分离试剂盒 MP-007
Minute™ 肌肉组织及细胞线粒体提取试剂盒 MM-038
图片
扫码了解更多

参考文献:

1.Zhao, L., Liu, D., Ma, W., Gu, H., Wei, X., Luo, W., & Yuan, Z. (2021). Bhlhe40/Sirt1 Axis-Regulated Mitophagy Is Implicated in All-Trans Retinoic Acid-Induced Spina Bifida Aperta.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9, 1025

2..Li, X., Hou, P., Ma, W., Wang, X., Wang, H., Yu, Z., ... & He, H. (2021). SARS-CoV-2 ORF10 suppresses the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 by degrading MAVS through mitophagy.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1-12.

3.Dou, Y., & Tan, Y. (2023). Presequence protease reverses mitochondria‐specific amyloid‐β‐induced mitophagy to protect mitochondria. The FASEB Journal, 37(5), e22890.

4.Yi Wang, Li-Fan Hu, Na-Hui Liu, Jing-Song Yang, Lei Xing, Jee-Heon Jeong, Ling Li, and Hu-Lin Jiang.(2024).Mitophagy-Enhanced Nanoparticle-Engineered Mitochondria Restore Homeostasis of Mitochondrial Pool for Alleviating Pulmonary Fibrosis.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4c10328

5.Xinnan Zhao; Xiaohan Yang; Cong Du; Hao Huimin; Lei Zhu; et al.(2024).Up-regulated succinylation modifications induce a senescence phenotype in microglia by altering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DOI 10.1186/s12974-024-03284-4

6.Shouliang Wang; Haijiao Long; Lianjie Hou; Feng Bao-rong; Zihong Ma; et al.(2025).The mitophagy pathway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human disease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DOI 10.1038/s41392-023-01503-7

7.Wu, K., Huang, C., Zheng, W., Wu, Y., Huang, Q., Lin, M., ... & Liu, L. (2023). Activation of mitophagy improves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diabetic mice with recurrent non-severe hypoglycemia.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112109.




close
close